農歷七月十五一一一佛歡喜日、僧自恣日、盂蘭盆節
七月十五,為佛教“盂蘭盆節”,也稱中元節、孝親節。僧團經過三個月的安居,僧眾道業有成,于是十五日圓滿當天,又稱為佛歡喜日。
一.為什么叫佛歡喜日
佛出世間以利生為本懷,凡有所作,皆想帶給眾生安樂,拔除眾生痛苦,所以,若見眾生,舍惡向善,轉迷成悟,返妄歸真,離苦得樂即暢佛出世本懷,故諸佛歡喜。
二.佛歡喜日的意義
自恣法後,能令佛歡喜有三義:
1. 十方諸佛因見僧眾能安居精進修行圓滿,故生歡喜。
2.解夏自恣法後,僧眾能自我反省檢討,及大眾互相檢舉,使於九十日中有犯過者,均能發露懺悔回復清凈故令佛歡喜。
3. 佛聞解夏後僧眾報告或得初果,二果,三果,四果暢佛所愿,故令諸佛歡喜。
三.概況
農歷七月十五又稱“佛歡喜日”或“僧自恣日”,是源于佛世時的印度,因為每逢夏日雨季來臨,地面上有很多昆蟲,要出去就會踩死很多昆蟲,所以佛陀就制下一種叫“結雨安居”的制度。因此,農歷四月十五至七月十五這段時間,所有僧侶皆不外出拖缽,只在山林間打坐經行,專心修持。印度的天氣分為熱天、雨天和寒冷氣候。當佛教傳到中國的時候,“結雨安居”的季節剛好是中國的夏天,所以在中國就有“結夏安居”。
農歷七月十五日,是大眾夏安居九十日清凈守護、實踐戒法的圓滿之日。三個月的精進用功,到七月十五日這一天,所有僧眾會將修行體悟向佛陀一一報告,有許多人因而證果成就佛道,諸佛菩薩見弟子道業有成,感到欣慰和歡喜,安居到此結束,所以也叫做“解夏”。因此,農歷七月十五是很殊勝的日子。
四.盂蘭盆節的來由
農歷七月十五也是一年一度的盂蘭盆節。此法會以大目犍連尊者度母因緣為緣起,為解一切眾生之倒懸,度脫無始以來的亡靈有情、父母師生,令其得以福資增長、善根增長、法緣增長,乃至成就菩提。
目犍連尊者曾經為了救度母親而于此日齋僧,沿傳至今,每到農歷七月十五日,佛弟子恪遵佛制,舉辦盂蘭盆法會,打齋供僧,以此功德回向現世父母消災延壽,七世父母得以脫離惡道。
佛教界更將此日訂為“僧寶節”,大眾居士以“供僧大會”來供養僧團,以此表達對師僧三寶的恭敬與贊嘆。